“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莆田实践——木兰溪流域绿色转型的路径解析

2025-11-19 10:04 莆田新闻

  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为生态优先战略和绿色发展道路锚定了清晰方位。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的莆田市,将木兰溪流域治理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持续深耕细作,走出了一条从被动应对生态困境到主动谋划绿色发展的生态实践跃迁之路。

  在莆田,重构区域生态范式只是一个开端。这场变革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其价值取向、发展路径与治理框架的全方位革新。经过全流域系统治理,木兰溪从曾经的“水患之河”化身为润泽一方的“幸福之河”,以扎实的地方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深刻哲理。这一转变不仅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绿色动力,更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莆田”足迹。

  一、以观念突破带动发展破题

  莆田的绿色发展跃迁并非渐进式修补,而是一场由决策中枢向下穿透至基层末梢的“观念地震”。当地突破了“用环境换增长”的思维窠臼,牢固确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指引,并将其全面融入发展实践。在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指引下,莆田市坚定走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治理之道。

  思想破冰带来行动突围。生态立法司法。莆田市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将法治“硬约束”扩大到木兰溪全流域治理,健全完善生态立法,出台了包括水环境保护、湄洲岛保护、生态绿心保护、山体保护、木兰溪流域保护、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在内的8部法规,在福建省内率先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生态领域地方性法规体系,探索监督有力的河湖长制工作司法保障体系。同时,通过构建“学习、宣传、考核”保障体系,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这场深层次的认知范式重构,为后续各项创新性实践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推动其突破以往“被动应对污染治理”的旧格局,跃升至“主动谋划绿色发展”的新态势。

  二、以系统治理重塑发展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擘画推动莆田木兰溪治理。莆田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果。通过全流域协同规划、综合施策,该治理举措超越了传统防洪工程的单一功能导向,开创了现代化流域治理新路径。20多年来,莆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展现出战略定力与执行韧性的统一,将系统治理、生态优先等治水思路贯穿始终。

  在工程实施层面,莆田巧妙融合“刚性”及“柔性”治理方法,既通过建设高标准防洪堤坝来确保防洪安全,又创新运用“柔性护岸”等前沿技术手段,高效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在流域保护层面,系统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形成贯穿全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20多年层层推进,木兰溪摘除“洪水险滩”的标签,实现了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再到“生态之河”以及“幸福之河”的跨越,最终荣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称号,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本。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通过对滨水区域的创新性改造与亲水产业的深度培育,莆田将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民生活、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创建更具吸引力和宜居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将昔日困扰市民的治理痛点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崭新引擎。这一实践成果有力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伟力与实践价值。

  三、以陆海协同筑牢生态基底

  莆田倚山向海,享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但也面临陆海统筹管理的实践考验。为突破以往陆海管理脱节、条块分割的旧模式,近年来,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构建山海共生共赢的区域生态新格局。

  在陆域生态保护方面,莆田深挖戴云山脉“绿色水库”和“碳汇核心”的生态价值,以“林长制”促“林长治”,着力提升森林“含金量”,并积极探索林业与多元业态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依托林下种植、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可持续发展路径,莆田达成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增效,将绿水青山所蕴藏的巨大价值,真正转化为广大民众切实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海域生态修复方面,莆田坚持“向绿而生”与“向新而兴”并驱。一方面,着力开展蓝色海湾治理工程,修复受损海岸线,维护海洋物种多样性,筑牢海域生态屏障;另一方面,以“海洋牧场+”为创新引擎,重塑人海关系,推动传统渔业与现代文旅等业态跨界融合,实现生态红利、产业动能与社会福祉的共生共荣。

  在陆海污染管控方面,莆田融合卫星遥感、物联传感与数据分析技术,搭建“天地空”三维监测网,无缝追踪陆海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实现从陆域污染源到海域受纳区的精准溯源、科学治污。通过陆海统筹治理机制,莆田构筑起“山地护绿、海湾洁净、产业联动”的立体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了“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的双重提升。

  四、以价值转化拓宽共富路径

  在探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莆田路径中,重点举措在于双轮驱动——以产业生态化为绿色转型赋能,以生态产业化为自然资本增值。通过“旧动能绿色转型”和“新动能生态培育”的双向发力,莆田探索出多条符合本地特色的生态红利释放通道。

  针对鞋服、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莆田精准施策:一面做“减法”,大力推进全产业链绿色低碳革新;一面做“加法”,驱动生产流程向高端智能方向迭代升级,为传统产业探索出一条绿色突围与动能新生之路。

  同时,围绕独特的山海禀赋,莆田奏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绿色发展全新乐章。昔日赖以生存的山水与海洋,如今化身为新能源矩阵、旅游打卡地和康养目的地,这些绿色产业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成了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

  更值得一提的是,莆田通过引入林业碳汇交易、EOD等市场化机制,将生态资源所蕴含的无形价值转化为可量化、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破解生态价值转化的关键瓶颈,探索出“点绿成金”的有效路径。这些探索不仅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筑牢了区域发展的持久竞争力,更铸就了长远繁荣的发展韧性,让“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以制度创新凝聚共治合力

  在新发展阶段,莆田在全域创新构建“片区化”跨村联建发展模式,有机统一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三大目标。此举不仅深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涵,更通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要素资源跨域流动,为实现全域共同富裕探索出具有启发意义的现实注解与制度路径。

  “片区化”跨村联建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对传统乡村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通过全域规划与跨村联合党委统领,不仅从物理上打破了村与村之间的“界”,更从制度上激活了理论联学、产业协同、治理联动和文明共育的“效”,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从“单村特色产品”的分散式发展转向“片区联动产业群”的集约化布局,实现生产要素跨域流动与高效整合,构建起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通过构建“片区党委—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协同机制和“一片一策”的精准规划,莆田实现了土地、资本、人才及品牌等要素资源的系统性整合,构建起权责明晰、利益共生的协作网络。这场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以党组织为核心枢纽,推动组织架构重塑、发展模式升级与治理体系再造的深度融合,通过聚合多方主体形成发展合力,激活区域经济内生动力,最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民众可感可及的共同福祉与共同富裕实践样本。

  木兰溪治理20多年砥砺前行,莆田以一份精彩的答卷,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大的实践伟力。通过构建系统治理框架、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及制度体系突破,莆田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改善,更带动了经济结构优化与民生福祉提升的双重跨越,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踏上新征程,莆田将再度扬帆,以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为战略支点,依托“片区化”改革等创新载体,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多元化探索。特别是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及美丽中国建设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生动的基层实践。朱正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