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茶乘潮启2.0新程,“老饕”黄艳梅携匠心与科技,守初心、传茶韵、融茶香,让莆茶变成生态富民“金叶子”、文化赋能“活名片”、科技升级“智慧芽”——叶凝灵气破圈层 香茶和鸣焕新魂

黄艳梅与友人焚香啜茗,推广茶香融合。
黄艳梅发挥多重身份作用,推动莆茶产业升级。
东方树叶凝千年灵气,南方嘉木蕴万古风华。莆田茶,正乘着时代浪潮突破圈层、实现多元融合,迈入活力满满的2.0新征程。这份生机背后,莆田茶“老饕”黄艳梅功不可没。
称黄艳梅为莆田茶“老饕”,不仅因其身兼数职、积淀深厚,更重要的是,她始终是怀揣纯粹初心的茶人,肩负推动产业发展的使命,与茶为伴,从未动摇。作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龟山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以匠心传茶艺;身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她用科技赋能茶产业;任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常委,她为莆茶发展建言。此外,她还担任莆田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监事长、丹心茗愿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市老年大学课程教师、莆田市福茶文化研究院院长、荔城区壶兰传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察员等多重职务。
昨日,记者与黄艳梅相约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故里故香”。她身上温婉的东方气韵,打破我们对“老饕”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她坦言,自己自娘胎起便与茶结缘,深深沉醉于莆茶的山海之韵,投身莆茶产业17年,这份热爱始终矢志不渝。
在这方古色古香的空间里,黄艳梅取出手工新焙的妈祖系列莆茶“安澜清韵”,热情邀请我们一同品茗。她点上一支沉香,然后温杯、烫盏、摇香、闷茶……整套沏茶手法独具特色,不刻意做作,步骤也不繁琐,简单易学。看着眼前一团团茶叶在水中缓缓漾开、旋转。这东方树叶的浴火之旅,最终呈现于一盏清凉,心中涌上阵阵暖意。
席间,记者向她请教:“什么样的茶才是好茶?”黄艳梅耐心解释道,众所周知,一杯茶的口感好坏,受茶山环境、气候条件、栽培技术、制茶工艺等多重因素影响,缺一不可。莆田茶就像深闺中的姑娘,虽尚未形成大品牌,但种植历史悠久,更是曾经的贡茶产地。这些年,她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改进加工工艺等方式,努力还原茶叶最本真的滋味。
大家细细品味这盏人间至味,让茶香在舌尖慢慢漫延,香清甘甜的层次不断回旋,每一口啜饮都仿佛在解锁四季的草木密码,即便千人有千种感受,却都令人回味无穷。不过,在黄艳梅看来,好茶的标准不止于一口香气,更包含对山野、时间与工艺的敬意。为了传承这份敬意,她忙着翻越一座座茶山、与茶农交流说茶研茶、走进校园“种”下茶种子、开发莆茶融合产品,乐此不疲。
此刻,香薰微启,茶香四溢,能让人在喧闹的城市里,寻到难得的片刻宁静——这恰如“安澜清韵”所蕴含的茶意:“波澜不惊,心得清欢。”
记者又提出疑问:“有人说,品香和品茗不可同时进行,您怎么看?”黄艳梅笑了笑,缓缓回答:“茶与香同归自然之境,凝成一味,融合成你我视觉、嗅觉与味觉的多重享受。这体现的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又怎么会存在‘茶香冲突’呢?”
一缕茶香,一瓣心香,香茶一味,妙意不绝。
如今,以“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为指引,莆茶不仅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更与百亿规模的莆田香产业携手联动,成为莆茶产业迈向2.0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委会副主任,黄艳梅又从香文化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和构建莆茶的香气谱系,深入挖掘焚香啜茗的文化体验。同时,她通过举办香文化雅集、开展主题展示活动等方式,推动“茶空间香氛”“茶事用香”等创新形式,不断提升莆茶“有技艺、有品味、有灵魂”的品牌格调与附加值,让莆茶升华为可品、可闻、可赏的文化载体和生活方式。
大家再次端起茶杯,品味那醇厚回甘的茶汤,仿佛在其中喝到莆田的山水灵气与历史底蕴,也清晰地看到莆茶产业充满创新与活力的未来。
全媒体记者 蔡玲 杨怡玲 文/图
评论
全部评论

主办:湄洲日报社承办:湄洲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8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1333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30002001050号
新闻热线:0594—2210126广告合作热线:0594-2691145投稿邮箱:ptxww@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855平台数据流量造假举报电话:0594-2232318
未成年人举报专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ptxww@163.com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594-2250031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莆田网 版权所有 © 未经莆田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