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港兴区 向海图强 ——涵江区融入莆田“亿吨大港”建设打造海洋强区

2025-11-20 19:37 莆田新闻

  

  11月19日,涵江港3号泊位迎来首航,正式开港启航。

   

  木兰溪口产业新城临港食品产业园强势崛起,集聚百威雪津等一批龙头企业。

  涵江区以万吨级码头建设为引擎,积极融入莆田“亿吨大港”建设,通过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临港产业集群、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开启向海图强新篇章,为莆田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作出涵江贡献。

  作为我市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的主阵地之一,涵江区积极融入莆田“亿吨大港”建设,加快推进首个万吨级码头建设,一个集港口建设、临港产业、港产城融合于一体的发展新格局正在兴化湾畔加速形成,向海图强新篇章正式开启。

  筑大港之梦

  11月17日,兴化港区涵江作业区1—3号泊位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海风猎猎,数台工程车辆正在配合工人进行道堆施工的扫尾工作,整个项目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码头南面海面上,一艘巨大的航道疏浚船正开足马力,发出轰鸣。该船每天可疏浚航道1.5万立方米,开挖出的泥砂源源不断通过管道输往陆域,为港口如期运营保驾护航。

  通过无人机镜头俯瞰整个港区,宽阔的海面上,33万平方米的巨大陆地如永不沉没的巨轮,跃然水面。兴化湾与壶公山山水相望,未来码头前的这片宽阔海域上,往来繁忙的货轮将与海上光伏板相映成趣,交织出兴化湾蓬勃发展的新画面。

  作为涵江区首个万吨级码头项目,兴化港区涵江作业区1—3号泊位工程地处兴化湾湾顶、江口镇东侧滩涂海域,是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要的基础配套设施。

  该码头采用重力式沉箱结构,采取连片式布局,泊位总长690米,陆域纵深约478米,形成陆域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设计年吞吐能力达545万吨。项目3号泊位为7万吨级散货泊位,而1号、2号两个通用泊位虽为3万吨级,但码头水工结构均按7万吨级散货船预留,因此码头建成后可兼顾一艘5万吨级和一艘7万吨级散货船同时靠泊,显著提升港区的综合通过能力。

  “目前施工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道堆施工已完成约90%,房建工程基本完工,预计年内可完成全部现场建设任务。目前已具备生产运营条件,诚挚欢迎意向企业前来洽谈合作,公司将为落地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涵江港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郭慧玲介绍。

  该项目投用后将极大提升涵江及周边区域的港口货运承载能力,推动海陆运输高效联动,成为带动地方经济能级跃升的重要引擎。

  配套湄洲湾港兴化港区进港航道一期工程正有序建设中。该项目为新建航道38.13公里,新设锚地2个。其中,新建南日水道航段27.74公里,满足7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双线通航要求,同时满足20万吨级集装箱船乘潮单线通航要求;新建涵江航段10.39公里,满足7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线通航要求。

  拓临港产业

  浩渺大海,流金淌银。涵江港的开发在作业区后方形成了16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为发展临港产业留下了广袤腹地。眼下,涵江区以木兰溪口产业新城为着力点,重点打造滨海产业新区,一个个专业化绿色产业园区加快崛起,正成为拉动涵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木兰溪口产业新城作为莆田兴化湾南岸涵江启动区,位于莆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区域内,东与福州江阴港隔萩芦溪口相望,北靠沈海高速公路,南抵湄洲湾港兴化港区港口前沿线。这片通过整体围填海施工形成的陆域,正被打造成连续成片开发的临港产业用地,是莆田市融入福莆宁都市圈建设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

  当下,以落地的百威雪津啤酒、华兴玻璃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木兰溪口产业新城正延伸拓展食品加工、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产业。目前已投产的有百威雪津啤酒、长城华兴玻璃、闽康食品、普洛斯物流园、粮食联合储备库、创能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等项目。

  与此同时,涵江区正积极推进循环绿色低碳产业园、福建华东航空智造基地、兆纬新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临港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新城内陆域形成、市政路网、防洪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升新城承载力,助推新城高质量发展。”涵江区港区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木兰溪口产业新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发展方向,涵江区正聚力招商引资,针对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加速产业集聚。

  港产城联动

  强港、兴产、活城,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涵江区正以坚实的步伐融入莆田“亿吨大港”建设,推动港口开发、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

  去年底,联十一线(莆田境)项目涵江段正式通车。该路段是连接福州与莆田的国道G324线新的交通大动脉,起点为人民街南伸芳山互通,终点为锦岚互通,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八车道,有利于分流国道G324线交通流量,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和港口集疏运体系。

  “涵江段正式通车后,与江海路、锦岚大道、东港路等周边路网衔接,也为区域内已落户的普洛斯物流、钜能电力、百威雪津、华兴玻璃等企业提供交通便利。”涵江区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涵江区还将推动G228风景道、三江口特大桥、萩芦溪大桥建成通车,为涵江滨海新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创造便利交通条件,进一步集聚临港产业项目,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一个“融”字,让“城”和“港”的叠加效应成倍放大。涵江区通过加快滨溪北路、九华路等跨区道路项目建设,更新国省干线、市政路网22公里,持续提升便捷指数,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

  随着港口功能日趋完善、临港产业加速集聚、港产城融合深入推进,涵江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战略眼光,在兴化湾畔书写着新时代的蓝色传奇。未来,这里不仅将成为货物往来的重要枢纽,更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为莆田建设“亿吨大港”、实现“通江达海战略港城”愿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全媒体记者 周凌瀚 陈斌 通讯员 林亦霞 陈少希 文/图